春醪夜话

初次听到梁遇春这个名字,知道《春醪集》这本书,是在朋友推荐的一个公众号里看到的,她看书的书单也会从这里作参考。
因为临近闭馆,时间仓促,那晚在图书馆并没有找到《春醪集》,却找到了他的另外一本作品集《泪与笑》。
梁遇春,也是民国期间的一个人物,翻阅之前还有点担心内容会像其他作品集一样琐碎乏味,或者是别人虚捧出来的盛名。所以都只在闲暇的时候从目录中捡几篇感兴趣的看,别有一番意趣。
这本书里收录了梁遇春所撰写的小品文(散文的一种流派)、书话评传、序文、书信和翻译。书话评传和序文部分我基本都看了,小品只读了两三篇,整体的感觉还是有点意思的,多少可以让人领略到些许民国时期的治学之风。
虽然看的不是《春醪集》,但幸好他为《春醪集》所写的序文也有编录在这本书里。最有意思的也是“春醪”这两个字,推敲品味,总觉得甚好,颇有深意。
春醪,引自东魏《洛阳伽蓝记》中的一段典故。有个叫刘白堕的人擅长酿酒,有个刺史带着他的酒在途中遭遇劫匪,结果劫匪因为喝了白堕的酒立马醉了而全被抓了,所以江湖中流传言“不畏张弓拔刀,但畏白堕春醪。”以比喻白堕所酿春醪的酒劲之大。他把年轻人的天真美好比作成偷饮了春醪在醉中做梦,而他的这部文集就如同是在“醉中说的几句梦话”,所以取名“春醪集”。

可是每每翻看这片序文,内心总忍不住叹惜。他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道:
“再过几十年,当酒醒帘幕低垂,擦着惺忪睡眼时节,我的心境又会变成怎么样子,我想只有上帝知道罢。我现在是不想知道的。我前面还有大半杯未喝进去的春醪。”

这篇文章写于民国十八年,即1930年,而作者本人却在两年后染病去世了,年仅26岁,还没来得及从醉梦中苏醒,就已经到了尽头。
他1922年进入北大,1928年毕业任教于上海真茹的暨南大学。六年的创作时间里,散文的数量虽不多,但多为精品,大多收录在《春醪集》和《泪与笑》这两本书里。
散文作品集有个好处,就是不必像小说那样从头到尾地看完,兴致来时随便翻两篇看看,再细细品味。
这版的装帧和纸质很好,内容也不错,但摆在书架上很久也无人问津。跟历史书一样,大概现在很少人会看这类的文集,节奏快,人越浮躁近功利,情感、八卦、搞笑之类的公众号铺天盖地,缺少了散文带来的宁静,治学的纯粹与专注。
他在《新文学传记谈》一文提及许多传记人物都是奄奄一息,不像人的样子,小说虽为虚构胡诌,可人物却具有明显个性,可以令读者更深切地了解到他们的性格。外国传记文学尝试用写小说的笔法来做传记。“先把关于主要人物的一切事实放在作者脑里熔化一番,然后用小说家的态度将这个人物渲染得同小说里的英雄一样,复活在读者的面前。”同时要把握客观真实,避免捏造虚捧,摆脱纪事式传记的枯燥无聊。他建议国人应丢开笔记式的记载,多读些当代的传记,多做些研究性格的功夫。
遇春先生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在散文小品方面,他在《从孔子到门肯》中曾说道“小品文是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性格的”,其它文学体裁容易局限作者,不能痛快表达。而表达时既不能有失公允,也不可失了自己原有的态度与想法,否则便没了属于自己的个性与风格。
自读了梁遇春的小品后,也想多看点民国时期那些出名的大家所写的,便开始在网上搜罗书单,过程中被胡适的几本书所吸引。说来也巧,朋友推荐的那个公众号更新的也是关于胡适的内容,使我越发地感兴趣。
刚好同事手里有本在图书馆借阅的《徐志摩绝妙小品文》,让我周末顺道代为归还,我粗粗翻了一下,然而一整本下来,喜欢的却只有开篇梁秋实为其写的序文。其中也提到了胡适对做文章的态度,以及其文章用心多偏于思想方面而非散文艺术方面的特点,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早点看到。
于是周六在馆里待了几个钟,寻得了几本胡适的著作,也意外的找到了《春醪集》。最想看的《容忍与自由》因为是阅览本只能在馆里翻读。挑了几篇粗览一遍,确实写得极好,字字珠玑,引人深思。下次有空再聊。


2016.11.13
分享到:

春醪夜话的评论发评论

加载中,请稍等...

写评论

  • 你可以输入300个字
  • 评论
  • 00:00/00:00

吴心栽木的其它日志

喜欢这篇日志的人还喜欢了

关注听蛙

扫码关注,手机听
扫码关注,手机听音乐
扫码,手机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