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带来一首意义非凡的歌曲《喀秋莎》。
这首歌曲描绘的是一个名叫喀秋莎的俄罗斯姑娘对参军入伍、保卫祖国的心上人的思念。
于1938年由马特维·勃兰切尔作曲,米哈伊尔·伊萨科夫斯基作词。
先来看看音乐背后的故事:
1941年6月22日,苏德战争爆发,德军分北、中、南三路夹击苏联,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,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,长驱直入,逼近了莫斯科。
7月中旬的一天,莫斯科城里,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。在送行的人群里,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爱情歌曲,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。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,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,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。
几天后,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,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...... 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“飞毛腿”的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,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此后,《喀秋莎》的歌声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。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,北到列宁格勒,南到基辅,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,在前线,也在后方,在整个苏联,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,苏军战士们亲切的称呼当时的秘密武器自行火箭炮为喀秋莎。
在2015年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中,首次参加阅兵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于5月5日彩排中也颂唱了《喀秋莎》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喀秋莎这首歌不仅仅是前苏联人民的回忆,在中国也传遍大江南北,成为几代人的经典。当我们敬爱的解放军战士参加俄阅兵彩排唱起这首歌时,每一位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心潮澎湃。
它不仅是一首歌,更像是一件艺术作品,经过隆隆炮火的洗礼,被赋予着一股强大的力量,在音符里仿佛可以看见那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。
“喀秋莎在俄罗斯人民心中代表着希望、光明、英勇、必胜的信念 不服输的精神,“喀秋莎”还升华为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,她执著地等待着那位心上人早日归来。同时“喀秋莎”还代表着苏联母亲般的国土,呼唤着男儿们去呵护。俄罗斯军队也把《喀秋莎》作为指定队列行进歌曲而被战士广为传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