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chelbel: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

Pachelbel: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的介绍

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:前半部分的卡农是广为流传的一首旋律优美的巴洛克音乐,曲调庄重典雅而复杂多变;而后半部分的吉格则翩翩起舞。全曲展示了巴洛克音乐层叠繁复的对位音乐的特点,旋律悦耳。

约翰·帕赫贝尔,1653年9月1日-1706年3月3日,德国著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,管风琴家。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留下的资料不多,作品也没有获得妥善保管。不过他可以说是对巴洛克音乐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。他是JS巴赫(Johann Sebastian Bach)的的哥哥,JC巴赫(Johann Christoph Bach)的老师,而JC巴赫曾亲自教授JS巴赫钢琴,可以说他对巴赫产生了很大影响。帕赫贝尔信奉路德教派,写了很多教会音乐。

这首D大调卡农与吉格全名是:为3把小提琴和大提琴所作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(Kanon und Gigue für 3 Violinen mit Generalbaß),作于1680年前后。这首作品曾在几个世纪内为人遗忘,直到1919年由Gustav Beckmann出版了卡农部分,全曲则在1929年才被Max Seiffert编纂发行。之后和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一同广为流传。

此曲被认为是为JC巴赫的婚礼所作,卡农部分切合新人入场时的庄重,而吉格舞曲则是婚礼上众人跳舞时的伴奏。不过中国有一个更浪漫的说法是Barbara Gabler因为误信帕赫贝尔参军后被杀而自杀,帕赫贝尔为怀念其爱情所作。不过历史上Barbara Gabler与帕赫贝尔于1681年结婚,而且帕赫贝尔一生没有做过长途旅行,更别说去参军了。这个悲伤的故事大概是由于卡农里庄重和爱情的主题附会而来。这个故事大该和贝多芬给盲人弹奏月光的故事一样,对乐曲一种浪漫而不真实的附会。

前半部分卡农。卡农其实是巴洛克时期对位音乐的一种创作技法,而不是乐曲本身的名字。卡农是指所有的声部模仿一个声部,但不同声部之间依一定间隔进入,有一种此起彼伏,连绵不断的效果。最常见的卡农技巧是声乐里的轮唱。

D大调卡农与赋格里的卡农部分,4/4拍,三把小提琴的旋律完全一样,也处在同一个调上,互相错开两个小节,这种形式被称作同度卡农。小提琴的旋律则以2小节为单位进行变奏,并且相互对位,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旋律。大提琴作为低音部分,以2小节为单位反复演奏8个音的和声,通贯全曲,一共重复28次。这种通贯全曲的低音和声是巴洛克音乐的特色,被称作通奏低音,给人感觉是整个曲子的基石,其余的旋律和变化都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这首卡农的低音部分按照音程关系旋律是I-V-VI-III-IV-I-IV-V(音程是指在某个调性下不同音的关系,比如C调里do是I音,re是II音),这个循环被称作大逆循环,是非常常见而且悦耳的和弦进行方式。

吉格部分,8/12拍,小提琴部分以赋格形式完成对位。赋格是巴洛克对位音乐的另一种创作技法,先是在一个声部上出现一个音乐片段,也就是动机,之后别的声部在属调上(也就是高5度或者低4度)模仿这个片段,并且前一个声部的旋律继续进行,与模仿声部形成对应乐句,有一重互相问答追逐的感觉。与卡农不同,赋格的模仿对象不是整个旋律而是一个片段,而且主题与对题间是主属调关系。如果再有新的声部,会回到主调重复主题。旋律开始时会先让各个声部展现主题,并分别展开,最后会再现一次开始的主题。低音部分的大提琴依旧是以通奏低音的形式为整个旋律和声。

后半部分的吉格部分很少被单独演奏,而且相比前半部分卡农也更陌生一些。但两者间形成了古典乐常见的对比,建议完整欣赏。

转自猫星石

Pachelbel: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的评论发评论

加载中,请稍等...

写评论

  • 你可以输入300个字
  • 评论

这些人也喜欢

这首音乐的其它视频

赞助链接

扫码关注,手机听音乐
扫码,手机听